辽宁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86.html作者:弘祖胡
有的事,经不住慢慢琢磨。
要是你先买了一辆新技术的国产车,再试试大众、丰田等等的同类合资车,就发现,这国产车除了某些细节之外,其他不差啊。尤其是能说话控制的大屏、10多万就能买L2级驾驶,吊锤合资。
要是你先买的是合资车,那再试国产车,最后就大概率会想,我买的这是啥啊,得想想怎么能不被Diss。
有没有想过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蹊跷?
谁背锅,外企技术差or外企减配,还是谁?
你要是打开搜索网站,顺着前面的广告往下滑,我帮你试了一下,能学到的知识点是“外国这方面的技术不行,中国发展的好,追不上正常。”字面上,这话基本没瑕疵,去过国外的朋友都知道,欧洲地铁里的年轻人挺多都拿着2年前的主流手机,美国逛街还是带上信用卡和现金更稳。对比咱们身边,一个手机+充电器+充电宝的操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什么坐在家里外卖随便点,动动手指头网上买衣服、买家电、买车,这都是中国优势。
要是顺着网上说的,你往下想,那结论就是,现在买个合资车约等于智能化就一般般,要是想玩新的智能配置,那就得买国产车。
但,要是这么想,那你还会被合资车打一轮脸。比如看看日产的轩逸、天籁、奇骏这些新车,说话控制车、挂上ACC能跑在车道里,这些都有,反应速度还挺快。看看口碑现在一般的韩国车,你也会发现,这车机不难用啊,10万多也能买主动刹车、自动巡航这些功能啊。
对,还有本田,雅阁中期改款、全新思域换代、奥德赛艾力绅改款这几位,用了HondaConnect3.0的新车机,效果拉满,甚至比好多中国国产品牌还好用,因为能在车里支付加油、点外卖这些。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的互联网应用也差着中国有几条街那么远,韩国比日本强,但没强太多,人家几个为啥能行。哦?就大众、丰田这俩巨头一般啊。丰田换了新车机,刚到及格水平,大众的新技术车型有一说一,别管是加强了数字化能力的MQBEVO,或者是电动化的MEB,都有使用逻辑混乱(常用功能藏在深层页面),使用体验不爽(卡顿、司机、反应慢)这些问题。
再到智能驾驶领域,有没有听说过丰田这几年有什么特别厉害的技术?能主动刹车的丰田TSS不错,熟悉的大众车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安全技术?甚至没有标签名字包装,电动车的IQ.Drive算一个,事实却是部分车主都不清楚。再看看本田,有HondaSensing,日产有ProPilot。好,那这些主动刹车什么的够智能够先进吗?答案是,和中国车比,也被甩出几条街。都不谈新势力里的蔚来NOP、小鹏NGP,长城年在WEY身上用了NOH导航主动领航,主流品牌的主流车基本都标配L2+,哪怕是东风风神这种技术力一般的车企,也完成了10万配上车道保持的L2级智能技术。
既然有显然的反差认知结果,那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所谓的“因为外国生态不行,技术一般,所以合资车智能化一般般”逻辑上行不通的。那,又是不是营销层面的基操“减配”流,其实综合来看也不是,毕竟顶配或者价格卖到30万以上的,也不够能打。
再细看,是合资模式背锅?
此处,我们的切入维度暂不提及豪华品牌的表现,因为有足够的成本/预算,它们的向下覆盖能力更强,而且因为并没有特别多的中国竞争对手,其实也没法开展同标准等级对比。
展开剖析的范围是,普通民用品牌。而外资普通民用品牌在中国的成长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合资。原本的执行方式为中/外股比对等,而如今随着股比限制放开,已经有大众安徽做完了新动作,也有很多企业在琢磨着完成类似的操作。
换言之,新的政策是,鼓励合作良好企业中的外资加大投入,通过股比调整,提升企业的活力,以及中国企业在合资模式中根据关系需要,可以让出一定的份额。而合资模式中的,大多为国企。本质上,利益的分配可以聊、方式可以聊,为的是合资良好的企业提升能力、合资一般的企业提升活力、合资较差的企业找到关于未来的突破口。
政策层对国企+外企的合资模式,显然是在相关思考后有了新动作。另外,再从当前各品牌智能表现进行梳理,和大众系有深度合作的一汽处中游水平,和日产、本田有深度合作的东风处上游水平,和福特、马自达有深度合作的长安处上游水平,和大众、通用有深度合作的上汽集团处中游水平,和本田、丰田、三菱有深度合作的广汽集团表现较好。
以合资+智能化的角度切入,结论大体是,除了日产品牌之外,其他年销量破百万的强势企业智能化提升均比较缓慢,销量较低的弱势企业在智能化上表现都较好;数字化应用潮头城市的广汽在汽车合资智能化上表现比较好,不过丰田还是按自己的路线为主,身处数字化能力较强上海的上汽集团,合资业务的智能化并不特别亮眼;其他主流合资品牌,智能化基本相仿。
考虑综合变量,合资车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化速度和能力,和品牌当前的销量强弱、合资外方能力/态度、合资中方能力,三者强相关。
销量差的,自然就想通过智能化快速提升,找销量翻盘点,比如福特绑上百度做本土化;
外方态度好的,比如日产这种嗅觉灵敏、工作狂的,就是国六第一个布局、智能车机第一个覆盖落地、智能驾驶也是前几个布局+落地的,拿到先机就正常。
那么,对于外方推进节奏不快、意愿不足的合资车企来说,接下来的挑战就很清晰了。在本地数字化生态相对不行的情况下(对比广州),怎么打通智能化。
比如:钱从哪儿来,找谁合作赋能,有没有其他方式突围。
钱从哪儿来:智能摆在很多车企眼前是新课题,别管是从头研发还是对外合作,都得准备大量资金,数字不够就只能寻求追上主流水准,继续被头部甩开一截。那,钱从哪来,看着大众想拆分保时捷IPO变现,就知道世界头部车企也觉得现金流不够用。对合资企业来说,搞来更多的预算加码智能化不算现实,得等我国在3-5年间把中国资本市场初步完成建立。否则,顶着合资的身份,准入就是大问题。
找谁合作、去哪突围:在中国,找中国科技公司合作,图省事的可以BAT全家桶来一套,或者是找华为赋能。但相应的,一定时期内要放开相关技术控制权或者研发权,除非找小公司或者海外公司合作,小公司的帮助能力一般,海外公司则还会受身份限制。
这样一看,就get到混改、放开股比限制这些新政策的深度好处了,合资外企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也能跳脱之前的限制去尝试资本运作了、还能把目光看向全球的众多初创公司项目。
写在最后:
很多事,经不起琢磨,很多事,得慢慢琢磨。
琢磨了一圈,发现智能化不行并不是因为外国车技术不行,毕竟几个成功案例展示出来的是,自己技术不行但态度行,那就找中国科技企业合作;也不是因为大众、丰田还有几位藏着掖着不给,因为它们现在的状态属实是真的差火候。
也就通过抽丝剥茧,还能发现之前没看到的股比调整,混改,威力其实真心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