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广汽集团公告称将对滴滴自动驾驶公司进行投资:
本次投资中,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与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将按同等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滴滴自动驾驶不超过1.49亿美元。接受投资后,滴滴自动驾驶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产品应用以及产业链的开放合作,建设开放、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平台,加速推进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应用。
翻译一下:滴滴要继续砸钱烧自动驾驶,好朋友广汽来添了把柴。
知危编辑部分析过,根据招股书,滴滴从消费者那收到10.1元的打车费(成交价10元+1元税费-0.9元给消费者的补贴),要分8.5块给司机(收入和补贴)。滴滴从中抽成1.5元,算作收入。
而如果能成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司机的这8.5元就不用付了,收入从1.5元上升到10元,瞬间涨了5.6倍。
但,谷歌、百度、特斯拉、图森未来等许多公司都在做自动驾驶技术,花落谁家并不确定。滴滴描述自己业务的一大风险就是其他竞争对手先自己一步研发自动驾驶成功。
所以,在战略上,尽快推出自动驾驶大面积落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滴滴的竞争对手在这方面已经蠢蠢欲动了。
以百度为例,如今,百度旗下的网约无人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合肥、阳泉、乌镇等地的部分路段开放运营。
在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曾说,“未来打无人车,要比现在打车便宜一半。”
真的如此吗?知危编辑部接下来算一笔账。
百度官方曾公布自动驾驶网约车车型的制造价格是25万人民币——根据官方发布的文件,ApolloRT6一共有38个传感器,包括12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传感器,8个光学雷达。在算力方面,可达Tops。
达到TOPS的算力,硬件成本大约在2万元;8个激光雷达,按照长距离0.8万元,短距离0.2万元,这里算下来需要4万元;剩余的传感器整个套件,大约在1.5万元;
我们大概可以确认,百度自动驾驶系统造价大约在7.5~10W人民币这个区间中。加上一辆普通汽车的成本,25万人民币的造价,还算合理。
我们把“一辆能跑在路面上正常拉客的车”,称为一个“运营单位”。每个“运营单位”的运营寿命,定义为7年,每年跑10万公里。
每个“运营单位”的成本,包含:车辆费用、燃料(能源)费用、保养维修费用、保险费用、司机费用。
测算的具体结果如下图:
从结果上你会发现,如果按运营时2.7/公里的收费价格来算,百度无人车的每个“运营单位”的成本,相较于滴滴,每年少了20.05万元,每公里少了2元。
百度无人车,因为无司机薪水这项成本,单公里的成本仅需0.元。
即便后期无人驾驶网约车,真的像李彦宏说的一样,价格比现在便宜一半,从2.7元/公里降至1.35元/公里,百度的Robotaxi也是可以盈利的,并且毛利在45.7%。(以上测算均未考虑运营成本)
这意味着,百度的Robotaxi可以在盈利的情况下,跟滴滴的“有人车”打价格战,直到吞噬掉滴滴的市场份额。
所以,对滴滴来说,不做自动驾驶就是在等死。
滴滴曾在年年报中披露,滴滴已经组建了一个由多名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并拥有一支由多辆测试车组成的自动驾驶车队。
研发费用方面,滴滴当年总的研发费用为95亿元,隔壁百度的总研发费用为亿元,但我们不知道两家自动驾驶相关研发费用占总研发占比,所以在投入方面孰强孰弱我们不得而知。
落地方面,目前,滴滴已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共拥有超辆自动驾驶车。
从开放城市的数量上来看,滴滴相较百度在无人网约车这方面的落地似乎慢了一步,但,百度的这个领先,未必能创造很大的优势。
因为,自动驾驶在短期内实现落地还不现实。比如,今年二季度特斯拉财报沟通会上,特斯拉称新版FSD将于年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特斯拉CEO马斯克早在年就曾说“特斯拉汽车将在大约两年内实现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这项技术的成熟,可以说是“三年之后又三年,不知何时是个头”,再加之立法、运营规范等落地也要时间,实际达成还不知道猴年马月。
这对滴滴来说,则是有利的。
当技术成熟落地时间被拉到很长时,各家之间微小的差距就会被抹平,因为各家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做突破。
这时,滴滴需要的就是持续投入自动驾驶的研发并不断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等到技术成熟之日,可以直接将自己市场份额中的“有人滴滴”切换为“无人滴滴”,根本不给对手抢地盘的机会。
所以,你会看到,滴滴4天前有另外一个新闻:
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对其中国出行业务分别制定了日单量增长目标。年计划增长45%,年和年每年分别增长10%-15%。这是滴滴继年提出“”目标之后,再次对外重提增长计划。
如果滴滴未来两年均能实现15%的增长,则意味着它在年有望冲击万单的日单量。
在T3、曹操、享道等网约车品牌以及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聚合打车平台都在卷的情况下,滴滴如何实现双位数的高增长?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烧钱。
所以,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到底什么时候能满地跑我们还不清楚,但,可以预见的是,网约车在未来两年,又要开始价格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