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终盘点2022年,这十一家车企倒下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做的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出品|派财经编|派公子

年是汽车行业大洗牌的一年,充满了变数,疫情反复、原材料涨价、缺芯少电、工厂停产等,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均遭受了较大压力,整体表现不及预期。

新能源市场爆发,市场洗加剧,以哪吒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把握住了时机借机弯道超车,斩获了漂亮的销售数据;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大刀阔斧闯进新能源市场,实力碾压新势力车企;跨界造车的华为在问界的热销之下,备受瞩目;但与此同时,一些曾经的老牌车企开始走向末路,令人唏嘘。

大浪淘沙之后,不少车企倒在了年,高光时期,它们是资本的宠儿,低谷期则或倒闭清算、或被拍卖生产线;多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外合资车企败走中国市场,也有一批车企被推至悬崖之上,挣扎在生死线上。

派财经通过梳理这11家车企的发展情况,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本篇为该系列(上)。

1、宣告破产的“魔幻三杰”

回望年,有三家车企宣告破产,其发展史堪称“魔幻”,暂且称其为“魔幻三杰”。

曾经在德国破产的宝沃汽车,在中国市场起死回生后,以一己之力拖垮了北汽福田,被变卖后,又遭遇了新东家“神州系”的突然崩塌,再次破产,可谓命途多舛。

作为造车新势力最早的一批车企,绿驰汽车和奇点汽车诞生在新能源资本热潮期,靠着经典的“互联网画大饼式造车”宣讲,分别获得了亿和亿融资,但最终却以“0”车辆交付,资不抵债收尾,堪称魔幻。

宝沃汽车“差点拖垮北汽福田,又被神州系拖垮”

在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宝沃汽车一直自诩为和奥迪、宝马、奔驰齐名的“德系BBBA”四兄弟,但时运不济,随着新主人“神州系”的崩塌,宝沃汽车最终走向了破产。

年11月29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法院宣告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的公告,正式宣告宝沃汽车破产。

早在今年4月8日,福田汽车就宣布已经向法院提交了宝沃汽车的破产清算申请,当时宝沃汽车的净资产为负22.9亿元,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并且在年度净亏损21.57亿元。

事实上,这已经是宝沃汽车的第二次破产,第一次是再欧洲市场。资料显示,宝沃汽车于年在德国成立,曾高居德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其影响力一度与奔驰、宝马不相上下。但随着二战后经济衰退加之自身经营不善,宝沃在年宣布破产。

年,北汽福田汽车斥资万欧元收购了宝沃品牌,宝沃汽车在中国市场起死回生。不过,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德国老牌车企,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命途多舛,先后经历了销量低迷、股东易主、业务停摆、债务纠纷等危机。

福田在收购宝沃之后,先后推出了宝沃BX7、BX5两款车型,数据显示,上述两款车型在面市的前十个月,一共才卖出3.5万台。显然这款所谓德国高端汽车品牌,国内消费者并不买单。

之后的几年,宝沃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年至年,宝沃累计销量10.69万辆,累计亏损40.14亿元,并成为母公司北汽福田的拖油瓶。据悉,福田汽车年净亏损35.75亿元,其中宝沃汽车亏损占比达到70%。

在持续亏损之下,北汽福田不得不选择弃卒保帅,年年底,福田汽车以39.72亿元将宝沃汽车67%的股权转让给陆正耀名下的长盛兴。年,神州优车又宣告将以41.09亿元的价格收购长盛兴业所持有的宝沃汽车67%的股权。至此,神州优车成为了百年宝沃的新主人。

新主人带领下,并未能扭转宝沃汽车巨亏的局势。年宝沃汽车的销量仅辆,年腰斩至辆。更为致命的是,神州优车在年遭受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影响,已自身难保,更是无力继续支撑宝沃汽车。

伴随着“神州系”的崩塌,宝沃汽车再次命悬一线,与此同时,宝沃汽车质量也遭受诟病,发动机异响、高油耗、变速箱故障等质量问题频发。

在长期缺乏资金支持下,一步步走向了破产。年12月9日晚间,宝沃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相关资产被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查封,涉及账面财产价值22.09亿元。今年1月,福田汽车称,北京宝沃因资金枯竭,无法继续维持运营,已进入停摆状态。

从年,北汽福田收购宝沃,到此番再次宣告破产,这家百年车企的续命,只坚持了短短8年。宝沃汽车终究还是没逃过一劫。

绿驰汽车“对外宣称融资百亿,但没造出车来”

作为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车企,绿驰汽车曾被誉为“融资百亿的造车独角兽”风光无限,但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受限于资金压力,最终一辆车都没卖出去,还被吊销了营业执照,令人唏嘘不已。

5月17日,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绿驰汽车被吊销营业执照,原因是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

绿驰汽车早在年就已经陷入瘫痪状态,曾被曝出拖欠员工薪资的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绿驰汽车成立于年8月,创始人兼CEO为王向银是科班出身的辆工程专业博士,此前曾担任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泰汽车集团总裁,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一点要强过于大多数车企,因此绿驰汽车最初十分被资本看好。

在王向银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纵使玩家众多,但却缺乏高端产品,他将绿驰定位在“中国的顶尖纯电超跑品牌”。

相关资料如此描述,“王向银跑到全球顶尖跑车品牌法拉利的故乡意大利,筹建超跑制造基地。”靠着一腔雄心壮志,绿驰汽车在成立不久后主动对外披露,获得了亿元融资,稳入独角兽行列。

年,绿驰汽车在上海市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发布了绿驰首款纯电动豪华超跑“天王星”,并宣称在年6月投放紧凑型SUV,11月投放4座微型车产品,但该款车型并未在之后投入量产。

不过这场发布会后,绿驰汽车与“国家级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55亿元在江西省九江市建立一个占地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超级造车工厂”。

随后,绿驰汽车又将长安汽车拉拢过来作为背书,并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表示,绿驰汽车支付一定费用以获得长安铃木闲置产能的使用权。

绿驰汽车更是放言称,将会于-年完成上市,然而事与愿违。

年4月,绿驰汽车高层变动,王向银递交了辞呈,由绿驰汽车集团原常务副总裁任亚辉接班。

但换帅并未给绿驰带来希望,随后绿驰汽车被曝出欠薪、财务危机的负面。在天王星之后,绿驰又先后发布了金星和绿驰M两款概念车,但截至目前,绿驰并未量产过任何一款车型。不少媒体对其融资百亿的资金走向提出了质疑,钱都去哪了?

年3月,绿驰汽车最终以“卖身”国企败退,出售60%股权给了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价20.亿元。被国资接手后,绿驰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核心团队全部被踢出局。接手绿驰一年后,国资选择放弃,绿驰汽车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绿驰汽车最终未能真正落地,成为了造车史上一场滑稽的闹剧。

奇点汽车“累计融资亿,也没能造出车来”

曾被誉为“中国特斯拉”的奇点汽车,创始人拥有跟马斯克一样的理想,最终却因资金不足,走向破产。

7月12日,帝维汽车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请,对智车优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强制破产重整。该案件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并于7月5日公开。

奇点汽车成立于年,造车新势力开始萌芽的一年。创始人沈海寅曾就职于公司,在向提出自己的造成梦遭到周鸿祎反对后,毅然决然的从离职独自实现自己的造车梦。

沈海寅凭借互联网PPT式造车模版“谈梦想、方法论”,拿到了一系列融资。他曾公开表示,造车是男人的终极梦想,马斯克是自己的偶像,小米模式是他的方法论。而他的目标是,用互联网思维造一辆性能超越特斯拉,价格低于特斯拉的车。

成立至今奇点汽车获得融资总额超过了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从年至今,奇点汽车经历过包括天使轮、ABC轮及战略投资共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奇虎、联想之星、韬蕴资本、安徽铜陵市*府,最新一轮融资是年10月获得的伊藤忠商事的近亿美元。

拿到融资后,奇点汽车开始建造自己的生产线,并放出消息将会尽快量产汽车。年4月,奇点汽车首款车型iS6发布,售价区间20万~30万元。如果按照奇点汽车创始人沈海寅的规划,其应该在年年内完成交付。

不过交付日期一再更改。年1月,沈海寅改口称年底奇点iS6将量产上市。10个月后,沈海寅又宣布奇点iS6将推迟上市,称或将在年春节前后上市,量产计划尚未确定。随后,沈海寅又改口称iS6将在年第四季度完成汽车的量产交付。年7月,沈海寅在接受采访时称,iS6由北汽昌河在江西景德镇的工厂代工生产,预计年内上市。

但时至今日,该车型一直未能面市。离谱的是,奇点曾在年至年对外宣布要在安徽铜陵、江苏苏州、湖南株洲投资建厂,但最终均为建成。传言找北汽代工生产也没有了下文,最终就连造车资质也没有拿到。

让人不禁质疑,融来的钱都去哪了?早在年底,奇点汽车就曾被曝出资金链出现问题。当时有媒体曝出奇点汽车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还出现向员工借贷、分期付工资的行为。虽然后来由于新的融资到位,拖欠的工资补上了,但是在此之后,关于奇点汽车资金链紧张的消息未曾间断。

从年初至今,奇点汽车部分员工被拖欠工资额度达到了15万元左右,拖欠工资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了人。其中,已有将近多人向奇点汽车发起了劳动仲裁,也因此沈海寅在去年接连收到了来自铜陵市法院部门的两封高消费限制令。

此外,奇点汽车还陷入和中汽研的技术纠纷中。年6月底,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消息显示,中汽研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智车优行北京分公司技术服务纠纷一案开庭,判后者向前者支付服务费64.9万余元及相关违约金。

据此前报道,奇点汽车曾在年7月宣布了登陆科创板的计划,但最终不了了之。

2、败走中国的“入侵者”

早先年,中外合资车企曾经风靡中国市场,在追求“品牌溢价”的策略下,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追捧。但随着中国本土车企的快速崛起,技术差距不断被缩窄,合资车企们的地位不保。

据派财经不完全统计,年有三家中外合资企业推出了中国市场,分别为广汽菲克、广汽讴歌、大众斯柯达。纵观其败走中国市场的共同原因,缺少核心竞争力,品牌知名度下滑以及产品质量不过关等。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当下,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落后的合资品牌更打不过中国的自主品牌。”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11月中国的自主品牌中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6.5%,主流合资品牌中仅为5.2%。

回归初心,合资车企本就是来中国市场圈钱的,眼下赚不到钱了,退出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广汽菲克“被市场抛弃,债台高筑”

年11月3日,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向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申请破产。这也意味着,广汽菲克连带Jeep品牌将从合资模式中脱身并退出中国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菲克成立于年3月,由于广汽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后与标致雪铁龙合并为Stellantis集团)按照50%∶50%的比例合资组成,总投资约亿元,总部设立在湖南长沙,先后生产菲亚特与Jeep品牌汽车。

今年7月18日,Stellantis集团和广汽集团先后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