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外资渗透粮食领域值得关注
对于外资在粮食领域的扩张,究竟是“狼来了”还是“鲶鱼效应”,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WTO关于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在2008年已经结束,要做好引入外资这篇大文章,需要全面权衡利弊得失。
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们亟须引入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提高农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近日,一则关于益海嘉里集团10月份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消息被有关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之所以给予这么大的关注度,是基于益海嘉里的外资背景。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后,这家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在华投资公司,将会与中粮集团展开全面竞争。而在此前,以“ABCD”四大粮商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频繁动作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许多专家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
据了解,目前在粮食流通和加工环节,许多跨国公司早已捷足先登。在国内90多家主要榨油企业中,已经有64家变成了外资独资或合资。而在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领域,这些国际巨头们已把触角伸向了上游。高盛、艾格菲近两年频频在国内收购养猪企业,美国先锋公司大力拓展中国玉米种子市场。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外资在中国粮食、农产品行业的布局正在加速,渗透力正在加深。
对于外资在粮食领域的扩张,究竟是“狼来了”还是“鲶鱼效应”,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WTO关于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在2008年已经结束,要做好引入外资这篇大文章,需要全面权衡利弊得失。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粮食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市场集中度很低。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们亟须引入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提高农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从效果来看,外资的进入已经带来了可见的利益。在很多地区,我国的大豆、玉米等粮食种植机械化程度大为提高。中国食用油工业近些年也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使得加工能力、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但是,外资进入粮食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外资进*国内市场与中国引进外资的目标肯定不太一致。我们要警惕的是,跨国资本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控制力,可能会形成垄断性的力量,损害国内自身粮食、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
*策的出台不仅仅要基于我国目前粮食产业的现状,而且还要充分预估*策实施后带来的利弊,对症下药。
有专家分析,跨国资本之所以青睐中国市场,看中的是国内庞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能力。因此,它们的扩张布局是战略性的,初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渗透,长远着力的是市场的定价权。这也是资本逐利性的必然规律。
而且,这些大型的跨国粮食公司一般都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资金实力雄厚,容易整合上下游,形成垄断。而我国的粮食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外资更加易于进入和整合。
这种论调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看到,在农产品领域的进入方式上,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为倾向于收购、控股龙头骨干企业。例如高盛就是从收购双汇、雨润两家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开始打入了中国市场。而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小包装食用油品种,已经占据了市场接近四成的份额。
9月17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增长迅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成为去年跨国收购的主力*。专家提醒,在现在这个跨国资本大肆扩张的节点上,应该特别警惕其向粮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过度渗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有着巨大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消费量。
显而易见,如果跨国企业在中国粮食市场的份额过大,无疑会加大粮食价格的波动,进而增加粮食市场的调控难度。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大豆产业可谓前车之鉴。随着近些年进口量的增加和外资布局,中国大豆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今年年初,进口转基因大豆的超低价曾挤压国产优质大豆进入了“卖不出”的死胡同,国家不得不启用了临时储备收购,之后进口大豆的价格又趁机上涨。
更需要强调的是,除去流通、加工环节,跨国资本还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我国化肥、种子的生产和销售行业。当其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抽走大量利润的时候,势必会造成所有粮食产品的价格不稳,引起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
正如日前农业部部长孙*才在发布会上所表示,我们支持农业引进外资,但农业引进外资必须坚持服务和服从于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基本要求。
有专家认为,对于外资我们并非要限制,而是应该警惕目标不同带来的一些负面倾向,防患于未然。尽管现在说跨国资本要全面渗透中国的粮食、农产品产业还为时过早,但苗头却不能忽视。
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是,扶持国内的企业苦练内功,尽快提高竞争力,提高国内粮食产业化水平,同时对于外资的收购兼并要进行充分的考量、审查。
(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