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怀念达旗村子里的老屋 [复制链接]

1#

弟弟假期回来,说想去老屋看看,于是一家老小决定趁父母健康再回老家看看。车子在熟悉的道路上飞奔,大约四十分钟后已渐渐看到了村的轮廓。

我的老家二狗湾村,在达旗的中西部。汽车从村前国道经过,就能看到整个村落。那里的房屋依梁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远看像层叠的楼房,走进村里,你会发现每个院落都是独立建成的。三条新修的主路贯穿了全部的小道,人们出行也方便多了。过去村里全是土坡路,由于地势高低错落,下雨后雨水由高处流向低洼,把路面冲得常常是坑坑洼洼的。有时老路被雨水冲断就要拐很大的弯儿,走起来很不方便。

小车沿着新修的东路进村,缓缓而行。路两旁的新屋整齐排列着,房屋全上了灰色的树脂顶,墙面粉刷了白色的涂料,基底刷了五、六十公分高的红墙,旧的房屋院落也重新修整了,统一刷了涂料,所有的院落焕然一新,要是不仔细辩认,我还真不知眼前是谁家了。房前屋后做了整齐的花格造型墙,各种灌木生机勃勃。梁前的坡体也做了各种造型,小村改造的漂亮了,也干净了!我们在学校门前停下,下去看了妈妈后来买的公社家属房,那里已是一片寂静。前后两排无人居住,因此也没人整修,那里与新修的村道院落格格不入,形成鲜明的对比。弟弟十九岁离乡,四十多岁归来,他想顺着小时候上学的路线找一下老屋。父母他们乘车慢慢前行。我俩一起穿过熟悉的小道向着那个出生的起点走去。多少情感,多少眷恋不禁涌上心头。

老屋是父亲16岁那年盖的,到年拆的时候,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老屋的结构是一排三间土坯房。由爷爷、奶奶、父亲三人,用了半年的时间脱了土坯,又请人帮忙盖起来的。里工据爷爷讲全是他和奶奶、父亲一起做的。之后又用泥土打了院墙,又在院子的东南角,西南角各盖了一间粮房,这个简单的四合院就建成了。大伯成家住了西房,父亲成家住了中间房,爷爷奶奶住东房。随着生活的需要,又靠西院墙建起了羊圈、骡子棚、还有一个粮仓和鸡窝。爷爷又在院南两粮房之间圈了个南圐圙,靠墙种了榆树、木瓜树,那木瓜树很少见,树叶细长,左右对称排列的非常好看。当年我还把木瓜叶当作礼物送过很多伙伴呢!这个小院满满当当地在长辈们日月操劳中充满生机。在主院的基础上,爷爷他们又接出了外院,又盖了一间仓库、一间碳房、羊圈、猪圈、茅厕,还留了放柴、放草的地方,一应居全。大门朝北,一个井然有序的院落就这样刻在我的记忆里。

生在老屋,至今念念不能忘记那里的生活情景。想起奶奶常常坐在炕头,用她那个宝贝针线包缝补的日子。在那缝缝补补的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奶奶为我缝得那个布娃娃,记得邻居有个布娃娃,当时让我很羡慕,奶奶知道后,就用针线包里的布片、丝线精心为我缝了一个布娃娃,让幼小的我爱不释手,一直玩了很多年。在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每天晚饭过后,总是爬在大炕上跟着爷爷听新闻、听天气预报、听评书。我想我对文学的热爱应该源于电匣子(收音机),每当听到优美的诗文朗诵我总是陶醉其中,那也是文学给我最早的启蒙。记得每到星期六总要掐着点儿听小嗽叭,每次听了那首片头曲总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特高兴。那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名人成长故事、猜谜语,还有情景剧表演,深深吸引着我。对评书的热爱更让我如醉如痴一直听了十几年。

记得小院的夏天总数充满生机。树木茂盛碧绿,到了暑天老母鸡下蛋累了,总要歇下来抱窝了,这也是我们孩子最企盼的事儿,一看见母鸡抱窝,就急忙告诉父母。母亲要是想孵小鸡时,就叫父亲找来笸篮,放上麦秸,母亲就把新鲜的鸡蛋放进去,在下炕角落里,给母鸡留了用“武”之地。等鸡蛋孵到第七天时,就要照蛋了。等天黑下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灯关了,看着父亲举着手电,母亲小心翼翼地取了蛋一一照着,心理总是担心照出水蛋。记得母亲说过有小鸡的蛋孵七天就有影了,没影的叫水蛋,要挑出去的。接下去我们要耐心地等二十一天,小鸡才能出壳。母亲常常把出了窝的小鸡让母鸡带着在南圐圙里寻找虫子吃,又怕猫来叼小鸡,就让我们这些孩子边玩边扫瞭的。我就隔墙叫上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在榆树荫下玩起了过家家,记得当时我们还玩得有模有样的。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垒炕、搭灶,又去拾捡瓶瓶罐罐,摘些雨后长出的嫩草和野花插起来做装饰。我们女孩子最喜欢把透明的高瓶子装了红纸泡红水水,再找来各种野花,一层层由低到高插得格外好看。红水映衬着野花和绿叶,那在当时真是不错的艺术品啊!把它摆放在我们的“家”里别提多神气了。我们还把湿土装在各种容器里扣出各种模型,就算又添置家当了。正当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时,总是听到大人喊到:“鸡还在了哇?看好了。”我才咯咯笑着到处找鸡,直到数过鸡后才又回来加入到过家家的游戏之中。弟弟也常常叫上他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甩四角儿、滚铁环、抽陀螺、弹玻璃球等游戏。有时我们女孩子会请他们一起和我们跳皮筋、跳房子、跑公里、打瓷人、捉迷藏……记忆的闸门打开,儿时的一幕幕在脑海闪现,一抬头已经来到老屋的地基前。

老屋在年拆了重建了,那里已面目全变。原来四百多平米的院落已经改建了,新屋占地面积只有老房子三分之一。老屋的树木早已铲除,新屋孤零零地立于老地基的西北角。奶奶去世后,爸爸妈妈也搬进了城,由于没有人居住,新屋杂草丛生,萧条的让人难受。父母下车后急切地找寻着旧的痕迹,生怕别人占去一分一毫。原来父亲拉起的网围栏也不知被谁拔了,老屋的全部面貌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大家心情沉重,弟媳的哥哥给我们在老屋门前拍了全家福。每当看到那张照片,对记忆深处的老屋充满思念,梦里常回到那里,一排三间土坯房子,一个四方院,老榆树下的童年趣事,还有一对忠实的动物伙伴(一只黑狗和一头灰骡子),那里许许多多的记忆,都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梦……

—THEEND—

来源:达拉特大城小事,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刘莉

责编:白倩、杨阳

校对:李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老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