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53033.html最近围观了一场动力电池大会,很有意思。与其说是一场世界级的行业盛会,倒不如说是为一场大型的“商业互怼”拉开序幕。
前有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诉苦”,“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汽车的40%、50%、60%,并且在不断增加,那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后有长安集团董事长朱华荣“感谢”,“我觉得也要感谢电池行业和上游产业的任性涨价,让我们不断去花钱,坚强地活下去。”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隔日“喊冤”,“平常也遇到一些客户对我们的抱怨,说整车厂基本上不是很赚钱,是不是你们电池厂(商)把利润都拿走了?
事实上宁德时代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也在盈利的边缘上挣扎,非常痛苦。利润往哪儿走,大家也可以想象。”
当然,大家该看到的都能看到,能想象也都想到了。
随着上半年业绩预告一份份的出炉,车企的“苦”被摆上台面。截至7月19日,共有19家整车上市企业发布了年半年度业绩预报,仅有9家车企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正,占比不足一半。
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可以说都在亏损,即使是刚刚拿到上半年全球销冠的比亚迪,也只是稍有盈利。
而宁德时代早在年一季报中就有所“表现”,14.48%的毛利率,创下2年来新低,而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系原材料涨价压力所致。
两大锂王的业绩预告,却是异常亮眼。
赣锋锂业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72亿元至90亿元,同比增长.24%-.30%。天齐锂业预计年1-6月盈利96亿元至亿元,同比上年增.1%-.2%。
这一波可以说是“仇恨值拉满”。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更是在大会中直言:“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但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电池不同于石油,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以我们的邦普为例,对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利用率也达到了90%以上。”
两位“锂王”几乎是被“架在火上烤”。隔天就有投资者就此问题,找上了赣锋锂业。
与此同时,另一位“锂王”也做出了回复。
天齐锂业投资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是商业上我个人还没见过。”
对于这样的回应,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回应到:“欢迎到广东邦普看先进量产技术。”
不过即使各位大哥“吵”的厉害,但新能源依旧还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截至7月24日,公募基金二季报基本披露完毕。宁德时代虽然让出了第一的宝座,但依然是广受机构青睐。
聪投TOP30中的多位基金经理均增持了新能源相关股票。
杨锐文和冯明远两位依旧看好下半年新能源车发展,余广、傅鹏博、朱少醒、谢治宇等基金经理二季度也加仓了新能源板块。
来源:Wind,截至年6月30日
如今这场“商业互怼”似已落下了帷幕,但是因为“互怼”所带来的思考却不会停止。
行业大成长和企业有回报,其实是两码事。好在这是一个公认的富有广大前景的产业链集群,能持续跑出来的企业会是真王者。
最后,把围观的这场论坛上部分企业家的精彩观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全球每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配套着宁德时代的电池
1,宁德时代如今已经拥有世界最全面的电池技术路线布局,以及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最快转化链条,这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10年内,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增长带来了续航里程的6-7倍的提升,成本下降了80%,但是,最近上游原材料涨价,所以导致成本又涨回去不少。
创新是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我们赢得了全球客户的广泛认可,我们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在高速增长。
根据最新出炉的SN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场份额中,宁德时代从去年的28%提高到了今年的34%。
目前宁德时代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动力电池的出货量累计已经超过了Gwh,也算是0.4Twh了。
所以,全球每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配套着宁德时代的电池。
2,如今全面电动化的时代加速到来,动力电池产业即将进入TWh时代,产业将迎来新的转型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最近四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在25%以上,根据BNEF的数据,乘用车的电动化率将在年达到62%,年储能需求也将超过1TWh。
在这样的高速增长中,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碳酸锂、PVDF、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在一年时间内出现了价格暴涨。但事实上,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因为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TWh的锂电池,完全足够生产全球需要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所以这并不是我们资源的问题。
我们通过陶瓷土提锂等一系列技术,提升我国优势矿产开发利用水平。
最后,电池不同于石油,电池绝大部分材料是可以重复进行利用的,以我们的邦普为例,对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利用率也达到了90%以上。
所以,到了年后,公司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3,那么产业链以及企业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第一,消费者对研发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大规模交付对制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对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4,过去我们凭借着创新实现了超越和领先,TWh时代创新也可以应万变。
首先,在创新的硬投入方面,公司每年拿出营收的6%-7%投入到研发中,年投入了77个亿,拥有超过1万人的全球顶尖水平的研发团队,我们还拥有全球测试规模最大、测试能力最全的测试验证中心。
而材料体系创新则是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
我们凭借每秒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基于第一性原理演绎先进算法,来找到每种材料元素之间的结合点以及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另一方面,我们从实车搭载数据中进行分析,从而对产品研发进行正向反馈,沉淀出多样性的解决方案。
正是算力、算法、数据相辅相成,形成完整闭环,我们才能源源不断的推出钠离子电池、M3P这样的材料突破。
在结构创新上,近期宁德时代推出了CTP3.0麒麟电池,刷新了全球电池系统集成度的最高记录,不需要“堆电池”,就可以轻松实现公里的续航,明年将有多个使用麒麟电池的新车型上市。
5,除了研发,绿色极限制造是工业4.0对我们的要求。
宁德基地在去年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的灯塔工厂,成为电池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球灯塔工厂。我们在制造系统、产线布局、关键工艺优化控制以及数字化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让产品缺陷率达到了PPB级别。
我们的宜宾基地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研发创新,获得了SGS颁发的全球首个电池工厂的PAS证书,在年就达到了碳中和。我们还启动了对供应链碳足迹的核查,对供应链企业开展辅导,希望消费者能够早日用上零碳电池。
6,我们急需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打通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
我们的换电品牌EVOGO今年已经陆续在厦门、合肥落地,通过独创的组合换电模式,解决了经济适用型轿车的市场普及问题。目前还有多个车型正在合作推进中,也会在更多城市落地。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广汽也准备做电池
1,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1,.7万辆,同比下滑6.6%,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万辆,同比增长%,渗透率高达21.6%。
得益于需求的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一路走高,1-6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共计.1GWh,同比增长.8%,预计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达到万辆。
2,动力电池技术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型材料体系电池、固态电池、以及创新结构电池层出不穷,整车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推动智慧交通、超充换电、电池银行等新型业态飞速发展,产业竞争从“单一产品”向“产品+生态”转变。
3,全球的电池需求将在年进入Twh时代。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市场供需平衡挑战不断,原材料价格上张,供需紧张已成为常态。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国内主要企业长期的规划产能已经超过了2.77Twh,欧美日等本土电池产业链也在大步快跑。
在电池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上游的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导致电池企业后向一体化加剧。目前除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外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
电池企业将成本压力传导给主机厂,主机厂也被迫后向一体化“造电池”和布局电池原材料。
所以,广汽也准备做电池,我们自己买矿、布局产业链,为顾客卖便宜点儿的车。
4,我们现已构成以广汽研究院为核心,以美国中心、欧洲中心、上海中心为支撑的全球研发网。
目前累计投了亿,年我们还会投资-亿在研发方面。
并且,广汽发布了多项的电池黑科技,暨年发布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超级快充技术以及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三大原创电池科技,分别为用户解决了续航、充电、安全三大痛点。
今年广汽集团又发布了突破型复合电池技术——“基于微晶技术的新一代超能铁锂电池技术”,有效解决了“性能均衡”的锂电技术难题,为动力电池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新方向。
5,广汽制定了高品质、高安全、低成本、低碳化的电池发展战略,以创新科技打造高品质电池产品。
并且,我们将持续升级电池安全技术,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降低电池成本,推进梯次利用与循环回收技术研究。
6,动力电池成本占比整车约40-50%,在新能源汽车需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原材料一路暴涨,磷酸铁锂从两年前的一吨两三万,到去年1月份四五万,现在51.5万元/吨,(这个价格)太离谱了。
所以我们建议,加强对电子行业的监督领导和协调统筹,改善供需的平衡,协调价格回到合理区间。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计划到年,长安自主品牌销量万辆,新能源占比35%
1,汽车行业正在从传统制造行业升级为科技智能行业,并成为孕育未来科技的母体。全新赛道的开启,给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齐头并进甚至是领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2,从国家层面看,汽车碳排放约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75%。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我国已培育形成了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造就了一批各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同时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补能网络,不断改善用车环节的使用体验。
从市场环节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断提升,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并逐步改变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品牌占比已超过70%,这是量的突破,更是质的飞跃。
3,展望未来,智能化新能源技术持续突破与应用,加上智能能源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汽车产业不仅是最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柱,还会深度影响产业的冲突,形成新汽车、新生态。
甚至会影响社会治理、国家安全、*治安全,汽车产业经济会成为平台经济,汽车产品也会发展成平台产品,也可以称之为汽车机器人。
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赛道,将成为未来10年甚至20年最具发展潜力与科技创新潜力的行业。
我们预计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万到万辆,到年将超过1,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并跑,甚至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坚信未来10年中国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我们计划到年,长安自主品牌的销量达到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35%;年达到万辆销量,其中新能源占比60%。
4,为推动电动化转型战略的落地,长安汽车将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电动化品牌的换新,我们发布了全新的数字化纯电品牌“长安深蓝”,在高端豪华市场,我们聚合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的强大技术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网络汽车平台“阿维塔”。
二是电子化产品的更新,我们计划,未来5年将陆续推出20余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满足用户的全场景的用车需求。
三是电动化的技术创新,长安汽车目前已掌握了40余项核心技术,余项专利,并将在汽车全产业链累计投入亿元,打造科技公司技术生态。
5,当前汽车电动化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是原材料短缺和成本飞速上涨。特别是镍、钴、锂三类金属资源的对外需求量大,预计将长期依赖进口,且持续处于平衡状态,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仍有痛点,我们需要从原来的结构创新向材料创新,集中力量攻破下一代电池技术,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和安全焦虑。
三是补能基础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虽然充换电设施正快速增进,但增长速度仍落后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补能焦虑依然是限制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的核心要素之一。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
1,如何将电池与车身更好的匹配起来,挖掘电池的安全可靠性,加强智能化管理,延长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提高可回收价值,这是用户,也是汽车公司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