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政策支持技术革新,无锡氢时代崛起势 [复制链接]

1#

临近冬奥会,氢能源的话题也跟着升温。因为这一届冬奥会,大量采用了氢气能源,从火炬的燃料,到冬奥会的氢燃料汽车都有其身影。同时,从国家到地方均有推动氢能源发展的*策陆续出炉。

新年伊始,无锡氢能行业的几条新闻,也呼应了这一波热度:威孚高科1月10日公告称,公司拟与多方共同设立氢燃料电池零部件业务合资公司,上市公司同时宣布成立氢能事业部并发布氢能业务发展战略规划;江阴市氢能源产业园规划正式启动,通过落地一批一流氢能产业项目,未来将把临港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氢能产业高地;央视日前对隆基氢能的报道,则让人看到了“氢功”的发力之猛。

氢能产业链复杂绵长,而目前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有较大提升空间。受访业内人士称,未来将有赖于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氢能源核心环节实现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以此实现设备国产替代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可以预见的是,当技术革新、*策支持和市场普及能够一起发力时,“氢时代”将势不可挡。

加速布局

技术突破迎来氢能产业化“开花期”

紧抓碳中和风口,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无锡重点聚焦产业。据了解,近年来上汽大通、威孚高科、博世汽车、毅合捷、先导智能等一批覆盖制氢和加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生产、燃料电池制造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快速布局氢能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背后正是在氢能落地技术领域的不断深耕与积累。

最近刚刚发布公告、要在氢能业务上高歌猛进的威孚高科,在氢能产业上早有技术积累。威孚高科在公告中称,公司于年就展开氢燃料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专题的规划研究及初步布局。“一方面,公司通过国际并购,构建了电堆核心零部件‘一膜两板’关键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加强自主研发,设立新能源与网联技术研究院,完成氢燃料电池研发测试中心一期建设,构建了BOP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基础能力。”

氢燃料电池是上汽大通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作为国内最早持续进入燃料电池领域的整车企业,早在年,上汽大通国际首款燃料电池轻客车型便已正式问世,并已在无锡等地提供日常运营服务。年,上汽大通首次将燃料电池技术带到乘用车领域,推出了由上汽大通无锡工厂生产的全球首款高端氢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燃料电池平台总经理助理孙昱介绍,这款车的氢气使用成本仅0.4元每公里,较同级别燃油车节约30%。“随着未来氢燃料电池整车的量产开发,相信会有更多的乘用车走进我们的生活,规模效应也会带来成本的持续下降。”孙昱表示。

燃料电池在汽车行业的风起云涌,也使得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之一的空压机被很多企业和投资机构视为切入汽车动力“终结解决方案”,以及拥抱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不过,氢燃料电池空压机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国外进口。毅合捷集团经过3年的潜心研发,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将一台空压机的成本从10万元降到了2万元。“建设氢燃料电池空压机产品研发中心是集团启动燃料电池空压机项目的第一步,目前我们已组建了一支超过50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研发中心也被认定为江苏省氢燃料电池空压机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毅合捷集团董事长刘全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建成一万台燃料电池空压机产能的智能生产车间,产品成功配套于广汽集团、苏州弗尔赛等汽车主机厂和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商。

深度脱碳

跨界融合推动“绿氢”在更大范围利用

从制氢技术上来说,目前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化石燃料制氢等。用化石燃料制氢效率高,但碳排放高;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无污染,但效率低。

“当前‘绿氢’成本高是发展氢能的主要障碍。尽管当前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由于成本优势占据主导,但长期来看,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隆基氢能副总经理王英歌表示,在碳中和的要求下,必须要通过光伏或风电,使用电解水制取绿氢,将来在经济领域才会有更广泛的利用。

对于氢能行业来说,大部分企业都不是单一做氢能产业,但大部分跨界进入氢能领域的,要么是传统的化工企业,或者是新能源汽车公司,抑或是曾经从事过燃气业务的装备企业。但去年以来,隆基、协鑫新能源、阳光电源等多家光伏企业官宣进入氢能领域,给行业带来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

当前,无锡高新区正着力打造“6+2+X”现代产业集群,隆基股份跨界重点发展的氢能产业正是“X”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隆基股份于去年3月31日正式成立隆基氢能,在无锡建立生产基地,并在年末形成兆瓦电解水制氢装备产能,未来五年内计划产能将达到5-10吉瓦。

隆基进入氢能,光伏制氢这种清洁环保的方式或许已经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也让“绿氢”受到更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